简介 |
刘国钧(1887~1978),原名金生,号丽川,出生于靖江县生祠堂镇,自幼家境贫寒,其曾言,在13岁那年“白天在老师那里读,晚上在家由父亲教读”,这样读了一年书之后,刘国钧就外出谋生。
1901年春,刘国钧跟随邻居,到常州府武进县奔牛镇做学徒。1909年春,刘国钧与人合开和丰京广洋货店,并附设土染坊印染布匹,熟谙市场,适销对路,生意兴旺。辛亥之年,刘国钧审时度势把握住商机,一跃成为奔牛镇首富。从商的同时,刘国钧认为实业的发展是兴国之路,由此逐步由商转工,并逐步发展。早年在常州提倡“机器革命”,“土纱救国”,1930年果断集资创办常州大成纺织印染公司。8年间使大成企业由1个厂发展到4个厂,纱锭由1万枚发展到8万枚,资金由50万元发展到400万元,被当时经济学界誉为罕见的奇迹。他四渡日本,考察欧美,引进技术、管理,结合工厂实践,提出“工管工自治化、工教工互助化、工资等级化、华厂革新化、出口优质化”的口号,全面提高工厂管理素质。并率先在我国纺织界中试制成功灯芯绒、丝绒。在产业发展上,刘国钧积极延伸产业链,将自营的广益一厂、二厂合并为大成二厂,1936年筹建大成三厂,又改组了湖北震寰纱厂为大成四厂,使得大成公司发展成为名副其实的“自纺、自织、自印、自染”的全能企业。抗战时期,工厂部分内迁,刘国钧与卢作孚合资在北碚创建大明纱厂。与此同时,部分抢运到租界的机器,以英商名义兴建安达纱厂。抗日战争胜利前夕,撰写了《扩充纱锭计划刍议》一书,认为抗战胜利后,可用15年时间将全国纱锭扩展到1500万枚,“纺织一业,为我国各种工业中最重要之一部门,于国计民生关系綦切,较之其他工业相需尤殷”,“纺织工业投资小,周转快,收益大,是积累资金,发展工业的重要途径”,与世界纺织业争王座。
1950年刘国钧自港返回大陆,在江苏省私营棉纺业中首先实行公私合营。1958年当选为江苏省副省长。江苏省人大一至五届人民代表、江苏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,江苏省政协第一、二、三届常务委员和第四届江苏省政协副主席,中华全国工商业联合会副主任委员,全国政协常务委员候选人。在晚年,刘国钧亲笔手书“人老心不老,永远跟党跑”对联,以示自己信念。刘国钧坚信依托廉价的劳动力和广阔的市场,精研技术,科学管理,加强交流和学习,以纺织业为桥梁,为重工业建设提供亟需的资金支持和发挥纺织产业联动作用,我国工业化指日可待。为新中国建设,刘国钧不但积极建言献策,倡导生产灯芯绒、丝绒,主张发展毛纺产品,而且捐资输款,支援祖国的现代化建设。
Copyright © 2007-2021 常州大学商学院 All rights reserved.
地址: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延政西大道2468号 常州大学西太湖校区立言楼(邮编:213159)
联系电话:0519-86330550(院办)86330315(学工办)86330316(教务办)86330325(研究生管理中心)
技术支持:信息化建设与管理中心|管理入口|